他,長期從事音樂創作,先後為數十部影片配曲,作品在國內外電影節獲獎;他,酷愛中華傳統文化,並善於從中汲取營養,創作出諸多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……本期《深入生活 紮根人民——文藝名家講故事》欄目對話著名作曲家趙季平。
詳細>>
我從小就生活在中國的十三朝古都、古絲綢之路的起點——西安。這裏到處都是文物古蹟,記得在漢陵踏青時,腳下稍微用力就踢出來一個漢代瓦當。當年,我家就住在碑林博物館旁。我是聽着秦腔,吃着羊肉泡饃,看着碑林博物館裏歷代名家的墨跡,爬着西安的古城牆長大的。
我初次接觸電影音樂是在中國樂壇颳起“西北風”的20世紀80年代。當年的“西北風”以它的豪放,唱出了中國人在改革大潮中的精氣神。1983年底,廣西電影製片廠青年攝製組的陳凱歌、張藝謀、何羣來到西安音樂學院,為正在籌拍的準音樂片電影《黃土地》尋找作曲者。
我至今記得,當時少言寡語的張藝謀跟我説了一句話:“季平,我也想當導演,將來我的第一部影片一定請你幫我作曲。”沒想到,三年後,張藝謀真的敲開了我的家門。1986年,張藝謀從拍攝電影《老井》的外景地回來,他和顧長衞拿着《紅高粱》的劇本滿臉塵土地找到我,讓我看看這個劇本。
我們國家的西部雖然貧瘠,但是它的音樂大氣而開放。仔細研究甘肅的“花兒”、新疆的“木卡姆”這些音樂類型後,你會發現,絲綢之路上很多國家比如塔吉克斯坦、吉爾吉斯斯坦、烏茲別克斯坦、伊朗等國的音樂,都受到了我們的影響。從這些都能看出我國的音樂為世界文化交融帶來的深遠影響。